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记忆 >> 内容
 
红军女将领 张琴秋的红色恋情
发布日期:2016-10-11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字号:〖
 

    浙江省档案馆里保存了一组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不同时期的照片档案,其中有张琴秋学生时代的照片、与茅盾弟弟沈泽民的新婚照片、延安时期的戎装照……其革命生涯与坎坷人生就定格在一幅幅黑白照片里。

    张琴秋、沈泽民二人的相识,是命运的巧合,更有革命生涯中的激情碰撞。

    1904年11月15日,张琴秋出生于浙江省石门县玉溪镇(今桐乡市石门镇)的一户小康人家,幼年乖巧聪慧,两岁时就过目成诵。1912年至1920年,张琴秋在石门湾振华女校读了8年书。在这里,张琴秋结识了她的小学同学孔德沚。从振华女校毕业后,张琴秋先后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和上海爱国女校读书。在上海读书期间,张琴秋经常去看望在上海居住的孔德沚,很自然地认识了其丈夫沈雁冰(茅盾),接着又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

    1921年4月,沈泽民(1902-1933)经沈雁冰介绍,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张琴秋在爱国女校预科班毕业后,怀着当女画家的梦想,考取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正巧,中共党组织派沈泽民去南京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两人于是同行。

    在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上,沈泽民望着车窗外的荷塘景致,再回头看端坐在身旁的张琴秋,越看越觉得她好似纤尘不染的荷花少女,爱意便在心中滋长。他以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句,引出了话题,而张琴秋又一下猜对了其出处,于是二人心贴得更近了。

    到南京后,沈泽民在完成中共党组织交办的革命工作后,便去南京美术专科学校看望张琴秋,并承诺,等秋凉时,带她好好看看南京城的名胜古迹。

    可惜,张琴秋入学后不久就得了伤寒病,无奈只好休学回家。在这关键时刻,沈泽民为张琴秋返家之路做了细心周到的安排,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张琴秋对沈泽民心存感激之情。然而,谁知病愈之后,张琴秋家里无力负担其学费了,只得回振华女校代课。

    在半年多的代课日子里,张琴秋开始真正接触到社会,在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她看到了军阀统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到非常茫然。张琴秋把在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写信告诉了沈泽民。她的直率和富于反抗的精神使沈泽民深为感动,他发现张琴秋是一位有志向、有理想、善于思考的青年,便积极给她回信,并先后寄去《社会科学概论》等进步书刊。在沈泽民的帮助下,张琴秋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这一时期,他们通信频繁,感情也日渐升温。

    1924年初,张琴秋辞去振华女校代课教师的工作,来到了上海,寄宿在沈雁冰家。恰巧,沈泽民此时也已回上海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泽民建议张琴秋报考上海大学。张琴秋听从了他的建议,并顺利考取了该校社会学系。1924年4月,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张琴秋与沈泽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24年11月,张琴秋与沈泽民举行了新式文明的婚礼。婚后,张琴秋从事女工运动,日夜在女工中奔忙,十分辛苦。当时,女作家陈学昭住在张琴秋家里,她曾回忆说:“他们两人很忙,休息时间也不固定,常常整天不在家……”

  


    1924年,沈泽民、张琴秋新婚照。

    1925年,张琴秋与沈泽民投入到上海的工人运动中,并参加了五卅运动。他俩与工人、大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张琴秋还和向警予等人创作了短剧《顾正红之死》。沈泽民在参加《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工作的同时,还在上海大学、平民女校任教,并与瞿秋白等人一起创办了我党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陈学昭在1925年写的散文《如梦》里曾描写张琴秋与沈泽民这对夫妻的生活状况时,称“他们充满朝气,忧国忧民,同情劳苦的工人,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是甘之所愿”。

    

    

    1938年,张琴秋在延安留影。

    1925年11月,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张琴秋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孙冶方等100多人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6年春,沈泽民随刘少奇率领的中国职工代表团来莫斯科出席国际职工大会,会后也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夫妻二人团聚,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浙江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10月7日 总第2974期 第三版

    

 
主办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弘汇路26号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dag.changzhou.gov.cn 电话:0519-85668010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