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记忆 >> 内容
 
结婚证之百年变迁
发布日期:2009-02-13    来源:老网站数据  浏览次数:  字号:〖
 
 奥运来了,我们结婚吧!

  2008年8月8日,这个吉祥的数字,让无数年轻眷侣携手抢注“奥运婚礼”,以期让结婚证烙上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可是,你知道吗?过去的结婚证是什么样子,它又记录着什么?

  现在,让我们走进结婚证书的百年变迁之中,从一张张形式各异的结婚证中领略各个时代的特征,揭开我们父辈、祖辈们早已尘封的记忆。

  民国以前,男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女方应出具“庚帖”(亦称“口契”,即年庚八字),写在梅红单帖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放茶叶少许,请算命者合婚。如果“八字”相合方可订婚。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庄重中透着个性的张扬,证婚人证婚,互换信物,有情人缔结良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结婚证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叫鸳鸯证、鸾凤证明,有的则干脆叫“美满姻缘”、“同心永爱”等。

  解放初期,婚姻法颁布,这一时期的结婚证凸现了权威性和严肃性,发证机关为人民政府。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结婚证,突出了工农联盟,强调劳动人民最光荣。“自愿结婚”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世世代代男女无法实现的一个美梦。证书的底部印有大红“囍”字,周边还有“硕果累累”的图案。

  “文革”期间的结婚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痕,正上方是毛主席像或五星和国旗,结婚证上还印着毛主席语录,上方一个大大的“忠”字,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  此外,“棕棚已购、大橱已买、三五牌台钟已供应”等字样,真实地折射出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的匮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结婚证,平和中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个大红“囍”字给人以热闹、欢庆的感觉。90年代起,结婚证则变成护照般的小硬皮本,封面为烫金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外加汉语拼音)和国徽图案。

 

 
主办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弘汇路26号   网站地图
电话:0519-8566801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