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所指的“香港摊”,这绝不是号称东方之珠,那真正意义上的香港某一隅之摊头,而是名噪一时的常州迎春市场。因其市场繁荣,商品集中齐全,像香港人集中摆摊做生意的模式,故取名“香港摊”。
其实,常州人喊“香港摊”,除了有香港人那种生意模式因素之外,还另有其它两个原因。
一是,市场经营着许多当时从香港舶来的时髦物品,如色样别致,款式新颖的服装、长筒丝袜、折叠伞、轻巧灵便的气体打火机等,品种繁多,一应俱全。
二是,一个“摊”字让常州人愿意靠近。“摊”字左边是手,右边是难,当作名词用时,如水果摊、食品摊等让人感觉它盈利不大,还可以讨价还价。
由于物美价廉,花样品种充裕,迎春市场一度生意火爆,成为龙城市民购物的乐园。白天人头攒动,夜晚灯火辉煌。姑娘们买了一件称心的衣服或皮包时,有人问及在哪买的,回答多半是“香港摊头的”,或说“港摊上的”,口气显示出在那个年代买“香港摊”上的物品绝对是一种时尚。
“香港摊”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4年由常州市建委、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资建设常州市迎春综合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市场集百货、农产品、花鸟水产、陶瓷、竹木家具、各种修理服务业于一体,有国营、集体、个体商户共450户。1983年市场成交额729.6万元,1993年成交额达1.65亿元。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九龙、九洲、路桥等小商品市场的逐一建成,“香港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兴旺,终究是常州一段时间内市场商贸流通繁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