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记忆 >> 内容
 
邮电局
发布日期:2009-05-11    来源:老网站数据  浏览次数:  字号:〖
 

   

解放初期的常州邮电局大门    

1970年时的邮电大楼

书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在古代,亲人分隔两地,远离家乡或出征边塞,为报平安,诉思乡之情,请路经家乡的熟人捎信回家。时经数月传递,信至亲人手中,喜极而泣,这或许便是“家书抵万金”的由来。后来,为了让在外的游子与家人方便通信,便有了类似近代称为邮局的机构,古代称之为驿站。当然,驿站的功能不仅仅是帮人传信。

  常州驿站历史悠久。《咸淳毗陵志》收有南唐诗人徐铉《题毗陵驿》诗一首,“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为报驿桥风月道,舍人须鬓白千茎。”这表明早在南朝时(943-957)常州已有驿站。

  当时的驿站设在天禧桥(弋桥)边,东枕古运河,以通荆溪,一度改名荆溪馆。元代改置水马站,明清时期复称毗陵驿。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有驿马46匹,马夫23名,站船15只,水夫123名,专门从事南来北往人员、物品、信函的传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五日,常州设立大清邮政支局,专门从事信函包裹的邮寄和汇兑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从此,一张邮票,一只信封捎去对亲人的思念,客在异乡寄相思,鸿雁传递两地情。

  从而便有了《傅雷家书》等众多名人的手迹,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从而也便有了许许多多恋人间的“两地书”。

  在几十年后,当那些已经一头银发、满脸皱纹的老人翻开压在箱底里的数十封乃至上百封情书时,个个会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心中是那么的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电话、手机已相当普遍,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信息交流,电话联系、手机问候已成为家常便饭。而传统的写信邮寄形式已在高科技发达的电信方式中逐步淡化,许多人仅在圣诞节、过年时寄一张贺卡,写上几句贺话,拜个年,仅此而已。而更多的青年人还是采用手机短信方式来祝贺节日快乐。

  进入新世纪,电脑的广泛普及,传递信息、联络感情的手段更为便捷,开设电子邮箱,发伊妹儿,上网聊天成为新生一代的时尚。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新旧事物交替的时候,总是有所得和有所失,只是一些还不该失的东西不要失掉太多了。     熊大海 邵雅

 
主办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弘汇路26号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dag.changzhou.gov.cn 电话:0519-85668010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