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记忆 >> 内容
 
戚机厂今昔
发布日期:2009-08-11    来源:老网站数据  浏览次数:  字号:〖
 

 

   

    解放之初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由于受多年的战争创伤变得破烂不堪,工厂没有像样的设备,生产水平仅停留在只能修理机车上,根本没有制造火车头的能力。

  那时候,10多幢布局凌乱的厂房,有三分之一还是临时建筑,修理火车头的车间场地狭窄,近半数的工人只好在露天劳动。机器设备陈旧,机车组装车间最大的起重设备只是一台20吨吊车,举不起一台装备完整的机车锅炉。当时进厂修理的全是那些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不同型式的陈旧机车,工厂成了“万国机车展览场”。

  由于各国机车类型不一,修理时缺几种主要配件还得向国外订购。由于技术水平太低,修一台火车头要一两个月,质量还十分低劣。许多惯性毛病,得不到根治,修好出厂的机车跑几天又得回厂重修。当时工人讥笑这些机车说:“跑起来像铜匠担,停下来像馄饨摊。”就是说,机车各种部件松动,各类管子漏气;机车跑起来零件抨击得叮叮当当,好似流动的铜匠担;机车停下来,就蒸汽四泄,活像馄饨摊。

  1958年,铁道部根据发展铁路运输事业的需要,向戚机厂提出了制造新机车的任务。火车头,这个有100多吨重的庞然大物,10000多个零件,大的四五吨重,小的只有5钱重,大大小小的管子连起来就有10里路长。过去没有制造过,一切都很生疏,首先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图纸问题;二是缺乏大型机器和现代化工艺装备。戚机厂全体职工自力更生,采用土洋并举,大搞技术革新。1958年12月30日,第一台自行设计生产的先行型内燃机车剪彩出厂。至1959年8月先后生产了47台先行型机车。从修到造,从一台到几十台,从40多天造一台到3天半造一台,戚机厂开始了质的飞跃。

  继先行型内燃机车问世后,戚机厂又先后研制生产出了东风2型调车机车、东风型干线内燃机车。1971年10月和1974年12月,新老东方红4型干线内燃机车相继下线,分别装用两台16-200ZL-1和16-200ZL-2型柴油机。其中先行型内燃机车、东风2型和东方红4型机车都是自行设计制造,开始显示出了工厂的科研水平和制造能力。

  1976年7月开始研制东风8型内燃机车,1982年12月完成设计,1984年10月完成组装。该机车功率为3310千瓦,牵引4500吨货物可达80千米/时,是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1989年2月通过国家级鉴定。至1997年,戚机厂共制造149台机车。

  东风8型机车问世以后,又相继研制成功了东风9型、东风11型、东风8B型等内燃机车新品,从而确定并巩固了工厂在国内大功率内燃机车研制领域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内燃机车在科研、设计、制造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之后又根据国内铁路运输的需要,研制生产了NZJ1型“新曙光”号二动九拖内燃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可达180公里。

  2002年11月15日,为青藏铁路研制的首台高原内燃机车“雪域神舟”号出厂。由于青藏铁路处于高原,气温寒冷,机车的防冻密封要求极高,戚机厂克服了技术上的一个难题,生产出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内燃机车,确保了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行。

  2003年,工厂为满足铁路跨越式发展和运输装备现代化的要求,研制成功东风11G型内燃机车。该机车采用双机重联,具有功率大、技术先进、向列车供电等特点,适合特长交路列车运行,现已成为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及开通红色旅游线的主要牵引机车。

  戚机厂的变化是整个常州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上世纪的手工作坊到新世纪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戚机厂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之最。从最早研制的“先行型”内燃机车到功率最大、速度最快的东风11、东风11G的提速机车,戚机厂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其中,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善于开拓、永不服输的戚机厂人形象,也正是整个常州人的形象。她已经成了昭示未来的精神和品牌,激励来者发扬光大的源泉和动力。

 
主办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弘汇路26号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dag.changzhou.gov.cn 电话:0519-85668010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