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州 梳 篦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梳篦是两种器物,即木梳和篦子。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清乾隆年间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制作,因而西门有“篦箕巷”,南门有“木梳街”作为地名。清光绪年间始,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都到常州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送进京城宫廷,故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宫梳名篦”之誉。近现代,常州梳篦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 10 余项金、银质奖章,如 1915 年获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银奖,1926 年获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金奖,1981 年获国家银质奖,1991 年、2004 年获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常作为国礼。常州梳篦主要分布区域为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武进区。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常州梳篦是集雕刻、彩绘、烫制、画面于一体的艺术品。同时,它又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生活实用品。常州梳篦的制篦原料主要是毛竹、牛骨和生漆等,毛竹要选用生长四年以上的“阴山竹”,即背着阳光的一面山上长出的竹子。制作木梳的材料则以黄杨、枣木、石楠为主。制作黄杨精品工艺梳,须选用 300 年以上树龄的黄杨木。制作名贵木梳,则选用象牙、檀香木、牛角、羊角作原料。常州梳篦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篦箕制作有 72 道工序,木梳制作有 28 道工序。制篦工具有大刀、铡刀、拗刀、线管筒、绞漆架、化漆钵、胶板、胶棒、通齿齐口、齐板、剪刀、板锉、马形锉、棕刷、斩刀、锯凳、大碰、小碰、钢锉、锯桩、直碰板、齐碰板、圆碰板、槽口碰板等 30 多种。制梳工具有特制夹具、刨具、撞具、三角马、剔齿、插根、竹刷、方根、长锯、括刀、两头锉、马形锉、榔头、铜刀、侧板锯、蟹壳刨、斧子、小三角锉、钩刀、扦刀等 30 多种。后道工艺所用工具及材料有狼毫笔、油画笔、特制电笔及各种颜料。制作精品工艺梳和精品篦箕,须在梳背和篦梁上进行五种工艺的精工细作。这五种工艺是: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常州梳篦共有实用梳系列、工艺观赏梳系列、相拼梳系列与实用梳系列重合三大系列 600 多个品种。常州梳篦富有中国特色和艺术韵味。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常州梳篦在千年传承中形成分散而众多的行业传承体系。在常州梳篦业近代的发展中,以卜恒顺、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四家梳篦坊店最负盛名,其中尤以卜恒顺制作的梳篦美誉度最高。卜恒顺梳篦店开设于明代天启年间(1622),世代相传,传至 1953 年有八代之久,300 余年历史,但卜家技艺传承现已断代;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三家祖传技艺目前亦已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城乡有 1200 多户上万名人员从事梳篦业制作。常州梳篦厂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常州梳篦制作艺术含量较高的是“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五种工艺,一人如要掌握其中的二至三门技艺,需有多个师傅传授。常州梳篦目前的传承人有金松群、汤庚和、郑留声、戚正康、孙玉秀、李文华、邢粮等。常州梳篦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金松群。
主要价值
常州梳篦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常州名景、名街、名店,还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和复杂精湛的手绘工艺,这些民俗事象和手绘工艺,已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近代江南风情和社会时尚演化变迁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常州精品篦箕古朴典雅,美观精致,赏心悦目,生动体现了江南人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智慧,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价值。当今,常州梳篦不仅风靡东南亚,而且深受欧美国家及港澳地区民众的喜爱,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