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字条 一段落难史
——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孙中山伦敦脱险始末
作者:杨太阳 编译
伦敦公使馆女管家霍伊尔手写的字条
早在120年前,我国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曾流亡英国,后被清政府伦敦公使馆短暂扣押。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中有一件与他被困公使馆密切相关的档案,在它背后蕴藏着一段不寻常的脱险故事。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通过梳理英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当时报刊资料及事件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为人们还原了这段往事。
1895年,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旨在推翻清腐朽政府统治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清政府通缉,许多与他同道的革命者被捕或被杀,孙中山被迫逃亡,辗转日本、美国,然后到达英国。1896年10月,孙逸仙(档案中记载均为孙中山的“号”)去伦敦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医学院的老师詹姆斯·康德黎博士。根据孙逸仙事后对英国警视厅的证词,他声称,自己之所以来到伦敦是“以期继续我作为医学博士的研究”。在伦敦的大部分时间,孙逸仙都待在康德黎博士位于德文郡街的家。在距离康德黎家不远的街头拐角处是波特兰广场,而清政府驻英公使馆就位于此。孙逸仙在被释放后仍对英国警方坚称,自己根本不知道清政府公使馆在什么地方。在他后来发表的《伦敦蒙难记》以及写给英国一些大报的信函中,曾提到当时康德黎的妻子玛贝尔对他开着玩笑说:“你最好对那幢房子有意避之,否则他们会抓住你,把你运回中国。”孙逸仙回忆道:“我们听后都大笑起来。”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幸被玛贝尔夫人言中。
1896年10月11日是个星期日,孙逸仙走在波特兰广场上,按照他事后的叙述,“自己被一个说粤语的陌生人拦下并控制住,并不知不觉中朝公使馆方向走去。到了门口,有两个男人走出来,推搡着(我)跨进门槛。然后被带到3楼的一个房间,在这里他见到了公使馆的顾问韩礼德·马戛尔尼爵士,他留着一把令人心生敬畏的大胡子”。
孙逸仙回忆道,当时马戛尔尼说,“你现在回到中国了,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我是遵照清政府驻美国公使的指令执行任务的,我需要与清政府总理衙门(相当于中国外交事务委员会)确认之后,才可以释放你”。语毕,马戛尔尼就离开了,门被反锁,警卫在门口站岗。据使馆的目击者称,在抓捕孙逸仙之前,使馆人员就已对许多房间进行仔细筛查,并将那些可以轻易从窗口逃走的房间排除在外,而最终选定关押孙逸仙的房间。
唐先生是使馆的翻译,也是将孙逸仙诱入使馆的人员之一,他告知了孙逸仙目前的处境——将被遣返中国。据相关档案资料记载:“当时,孙逸仙问,我将如何从英格兰回到中国?唐说,租了一艘船将送你回中国,也许是一艘‘格伦号’蒸汽船。孙接着说,‘如果被带走,我必然会出这间屋子,到了街上我可以大叫求助。’唐回答说,你会被绑起来,嘴被塞住,把你装进箱子,并在夜间运上船。”当时,在公使馆工作人员和仆人之间曾有传言,说 与此同时,孙逸仙开始尝试向外发出求救信号。他费了很大劲搞到了纸和墨水,先是将纸条扔出窗外,被发现后,他被关押房间的窗户被钉死了,他开始求助于使馆的仆人。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帮忙。公使馆有一个名叫乔治·科尔的看门人虽然答应了孙逸仙的请求,却转而将孙逸仙写的求救纸条交给了马戛尔尼。但是,仅与孙逸仙有一面之缘的公使馆女管家霍伊尔却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非常幸运的是,霍伊尔当时手写的字条得以保存至今,让后人了解到当时公使馆内的真实情形。她的字条上写道:“这件事简直太很不幸了,除非马上做点什么,否则这个可怜的家伙(孙逸仙)将在他回国的途中被吊死,这是确信无疑的。我希望你马上采取行动(来救孙)。毫无疑问的是,孙就被关在这里,我向你保证。”在霍伊尔的劝说下,科尔将这条求救信息送到了康德黎家。康德黎马上通知了当地警察局,英国当局由此知道孙逸仙被软禁一事。康德黎虽未能在英国中央刑事法庭获得人身保护令,但英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谴责道,关押孙逸仙是“滥用外交特权”的不当行径。马戛尔尼故意拖延时间,并否认“利用诡计”诱捕孙逸仙一事。英外交部对马戛尔尼的“密谋计划”进行了攻击,从而对其施压。《泰晤士报》也对这件事做了报道。有人指出,作为一名英国臣民,马戛尔尼的外交官身份可能被撤职,换句话说,他可能被捕。为了不让自己陷入一个更大的丑闻,马戛尔尼决定释放孙逸仙。随后,英国《标准新闻晚报》的报道称:“在获释后,伦敦警视厅无疑给了孙逸仙中肯的意见,劝他不要再从事更多与革命相关的活动了。”
韩礼德·马戛尔尼
孙逸仙十分感激乔治·科尔为自己恢复人身自由提供的帮助。据英外交部和伦敦警视厅的档案显示,在科尔死后,孙逸仙还曾资助了他的遗孀。遗憾的是,另一位在孙逸仙脱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霍伊尔夫人,却因其受到英国警察问询证词等档案没有保存下来等原因,鲜被提及。此次英国国家档案馆发现的小字条刚巧成为霍伊尔夫人是“关键人物”的最佳佐证。
韩礼德·马戛尔尼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1月21日 总第2865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