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16日至1974年10月12日,毛泽东曾下榻武汉东湖宾馆44次,每次少则十天半月,长则达半年之久。毛泽东爱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美丽的东湖之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北京中南海之外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在这里共接见来自64个国家的94批客人,东湖宾馆因此享有“湖北中南海”之美誉。
2003年10月,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高度重视下,毛泽东当年在东湖宾馆的主要办公、起居之所——梅岭1号经修复整理为“毛泽东同志故居”,对外开放。2013年3月,梅岭1号进行了第二次整体装修改造。梅岭1号的展览分为原物和照片两部分,集中展示了一代伟人在这里处理党和国家大事,关注世界风云,接见外国首脑、政要和国际友人,纵论天下大势,赏园咏梅并畅游长江的生活点滴和工作原貌。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笔者漫步于东湖宾馆梅岭1号附近的小路上,这里曾留下伟人毛泽东的足迹。确实,让笔者感受颇深的是毛泽东的武汉东湖情结。毛泽东缘何会对武汉东湖情有独钟并充满着深深眷念?笔者想,这一切可从伟人的历史文化情结、革命人生情结、亲水爱水情结、地缘战略情结以及梅岭故居特有的环境魅力中得到鲜明显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武汉东湖因毛泽东的钟爱而饮誉海内外。
1963年11月,毛泽东在东湖宾馆梅岭礼堂前留影。
历史文化渊源情结
湖北古时为楚国中心,楚国的核心疆域、都城、祖陵等都在其境内,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也发祥于此。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同属于楚国的中心,“唯楚有才”的“楚”即指湖北、湖南,这两地人相亲、地相连、水相依,所以毛泽东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毛泽东熟知历史,喜欢纵论古今。他推崇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司马迁、曹操、李白、李贺等等,但最为推崇的是与他同属楚人的屈原。他曾评价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1958年1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1961年秋,毛泽东作《七绝·屈原》,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见结束时,他将一部装帧精美的《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
毛泽东对屈原的推崇,对楚文化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他青年求学时期。早年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就如痴如醉地学习《楚辞》,曾用颜体手抄《离骚》全文。当时,毛泽东做了一本专门的听课和读书笔记,取名为《讲堂录》。这本笔记共47页94面,前11页是毛泽东抄录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在《离骚》正文的上方,还写有他对各章节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然而,毛泽东研究《楚辞》最集中的一段时期,要数新中国成立直至去世之前,也就是1949年10月至1976年9月这27年时间。而这段时期,也正是他频繁下榻武汉东湖宾馆的时期。相传,屈原曾受贬放逐于古云梦泽一带,乃作《离骚》等诗章。而东湖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所以武汉市政府在紧邻东湖宾馆的东湖风景区兴建了以“行吟阁”和屈原塑像为主体的屈原纪念瞻仰景区,称其为“泽畔行吟”,是东湖十景之一。试想,毛泽东当年在屈原曾被放逐之地品味《楚辞》,该是何种心境与感慨,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对武汉东湖情有独钟了。
革命人生经历情结
探寻毛泽东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东湖宾馆所在地武汉,在他的人生革命经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对武汉最初的向往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爆发不久,正在湖南长沙读中学的毛泽东就准备北上武汉投奔湖北革命军。可就在这时,长沙革命党人举行起义,18岁的毛泽东投笔从戎,成了湖南新军的一名列兵。6年以后,他的愿望才变成现实。1918年8月16日,毛泽东带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湖南籍学生去北京路过湖北,这是他第一次在武汉停留。此后几年间,他为寻求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东奔西走,几次在武汉停留,并先后与湖北早期革命者和党组织负责人恽代英、包惠僧、陈潭秋、黄负生晤面畅谈,建立起湘鄂两省先进知识分子和党组织之间的联系。1927年2月12日至16日,针对当时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毛泽东在武汉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随后,他在武汉主持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论断“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面取得的”,这也成为他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之一。1927年8月12日,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这段日子里,毛泽东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苍凉,却也逐渐确立了发动农民革命运动的道路和方法,他在后来的著作中写道:“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正如湖北党史研究室所总结的:武汉成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一名卓越军事家的起点,成了他作为一位成熟的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摇篮。毛泽东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理论的胚胎应当孕育在武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开办农讲所期间,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度过了他一生中与爱人杨开慧和爱子岸英、岸青最美好的8个月时光,且迎来他与杨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1927年6月,因工作原因,毛泽东把杨开慧母子送回湖南老家,自己奔波于湘赣两地;8月又因秋收起义离开家人,这也成为他与杨开慧的永别。由此,武汉成为伟人的爱情寻梦之地,一息尚存,寻觅不已,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无论是在毛泽东的革命经历中,还是在他的个人情感经历中,武汉都留下了浓重难忘的轨迹。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视察湖北武汉。
伟人亲水爱水情结
毛泽东对水的钟情,在他灿烂的诗词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佐证。比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而有33平方公里的东湖便是亲水爱水的毛泽东下榻的首选之地。毛泽东曾在东湖宾馆感慨:“东湖好,这里有长江,夏天还可以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树,竹子风景真好。四周的柳树水杉树甚多,对岸是老虎尾,远处是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这段话对湖北对东湖的由衷赞美情真意深,耐人寻味。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和中南局、湖北省委几位领导谈话时,对东湖进行了一番评论:“你们的东湖不错嘛!湖的北面地势平坦开阔,南面层峦叠翠,东西两面丘陵起伏有致。整个湖区,山水相依,自然条件绝好,是游览休息的好去处。特别是如此浩瀚的湖面,如此清澈的湖水,真是少见啊!”从话语中可以听出来,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东湖不是泛泛的夸赞,而是激赏!
毛泽东爱水,不是文人那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闲情逸致,也不是眠鸥狎白鹭远避尘嚣的渔父襟抱,而是中流击水勇立潮头的战士情怀。正因为这样的性格,他每次离京到外地视察,一般都会选择有山有水的地方下榻。也正因为如此,武汉东湖才成为他除了中南海菊香书屋之外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游泳是他的毕生乐事,他在韶山的池塘、水库里游泳,在湘江中流击水,在长江的波涛中畅游,在北戴河的大海中冲浪……从1956年到1966年,已是花甲古稀之年的毛泽东,仍然游兴不减,光在武汉就畅游长江达17次,最后一次已是73岁高龄。他在1956年首次畅游长江后,在东湖宾馆填写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曾说,天下的水,只有武汉的好。这个“水”,一指奔腾不息的长江,一指浩瀚的东湖。或许正是这一“动”一“大”,契合了毛泽东崇高豪放的审美情趣。
中部战略地位情结
毛泽东曾在东湖宾馆感慨:“湖北地处中原,扼守着长江和京广路上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地理位置来看,武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端,汉水、长江交汇处,向为水陆交通要冲,素具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武汉地区很早就是重要的屯兵设防基地和战略指挥中心,历代统治者均遣大将坐镇,重兵驻防,悉心经营。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即是楚国伐吴的军事门户。东汉末年,汉阳筑有卯月城,由刘表的大将黄祖驻守。三国时期,东吴在武昌筑夏口城,是其水陆操戈的主要战场之一。南朝的宋、齐、梁、陈各代都视“湖北、鄂、岳最为上流要害”,把武汉地区作为扼守上游、屏障江南、争夺中原的攻守重地。清代,太平军和清军为控制长江中游,反复争夺武汉。故近代有“东南形势金陵为险,天下大局武汉为重”之说。
武汉的军事地形,外围群山环抱,大洪山、桐柏山横亘于北,大别山雄峙东北,幕阜山蜿蜒东南,大巴山、武陵山盘绕于西,洪湖沼泽、洞庭盆地南连五岭山脉,构成天然屏障。中层地带有长江上段的岳阳,下段的田家镇,京广铁路北端的武胜关,南端的汀泗桥,均系进出武汉的水陆要隘。近郊和市区散布有大小山丘40余座,湖汊20余处。汉口地势低洼平坦,湖汊多,密度大;汉阳有赫山、扁担山、龟山等10余座山,湖泊以墨水湖水面最大;武昌有蛇山、珞珈山、喻家山、磨山、九峰山等20余座山,以东湖与严西湖的水面最宽。三镇的中心,汉阳的龟山与武昌的蛇山隔江相对,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在古代和近代战争中,有江北易攻、江南易守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成为国家的国防战略基地之一,先后驻有一级大军区、省军区等军事领导机关,建有一定规模的后勤设施,设有一批军事院校和干部休养所。武汉既是军事防卫重地,也是后勤保障基地,攻防兼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革命人生经历丰富的毛泽东,自然看重且钟情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湖北武汉了。
东湖环境魅力情结
东湖宾馆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东南边是浩瀚的东湖,西北边有波涛汹涌的长江,对岸是磨山、珞珈山,西边有龟山、蛇山,在山水相间之中,庭院占地2800余亩,院内大树参天,有山有水,曲径通幽,具有中国古代的庭园风格,道路呈蝴蝶形状。进入园中,穿林而过,绕湖而行,房在树中,车在林中,人在画中。毛泽东当年主要的办公、起居之所就建在东湖宾馆临湖的一片梅岭高地上,寒冬有蜡梅,早春时节红梅、黄梅、白梅竞相开放,因此取名“梅岭”。整个建筑群由梅岭1号、2号、3号楼组成,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戴复东和年轻的留洋女专家吴芦生负责设计。梅岭修有“报春亭”,寓红梅报春之意。报春亭四周梅花缭绕,茂林修竹,幽静恬适,是毛泽东当年休息读书的地方。报春亭不远处,修有小木屋,是毛泽东经常学习外语的地方。梅岭院内,古木蔽日,曲径通幽。雪松、翠柳、红梅、香樟、丛竹、古柏、桂树……将梅岭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中。每次来湖北,毛泽东总对汪东兴、罗瑞卿说:“到武汉去,还住梅岭。”自1960年5月12日从东湖宾馆南山甲所移居梅岭,一直到1974年10月12日,毛泽东每次来湖北视察都在梅岭居住。梅岭这个充满诗意的名称,引起毛泽东无限遐思。也许是给予毛泽东心灵上的慰藉,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毛泽东钟情于梅花,钟情于红梅。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毛泽东几乎都阅读并手书过,还创作了《七律·冬云》和《卜算子·咏梅》两首著名的咏梅诗词,在诗词中渗透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见证了伟人晚年与武汉东湖宾馆结下的深厚情缘。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
本文照片档案由湖北省东湖宾馆毛泽东故居纪念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3月18日 总第2888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