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武进商会档案史料汇编》首发式
出版首发式现场
常州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给市民赠书
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547年(周灵王泄心二十五年)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元281年(西晋武帝太康二年)置毗陵郡开始,长期成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清代,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常州,有广袤的肥沃平原,气候温和、物产丰饶,素称“鱼米之乡”。农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促使商业经济渐趋繁荣。隋大业年间大运河开通后,常州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和著名的米市之一。唐宋年间,每年运粮300万石,城郊旗亭旅舍,房屋相连,为新兴的商业区。州府衙门设有市令管理市场。宋朝,后河两岸(今小营前一带)商贾云集,形成闹市区,时称“大市”。明代,集市延伸至运河两岸的西瀛里、西直街、豆市河、米市河等处,尤以粮米、棉布、梳篦等业为盛。明末清初,常州梳篦大发展,蜚声中外,为朝廷必备贡品,赢得“宫梳名篦”之美称;织绢、染坊、冶坊、变蛋、蜜饯等手工业作坊、工场相继出现,较大规模的场、坊开始雇工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清末,布庄多达百余家,土布营销辐射全省县、乡和浙、皖、鲁、豫等省,豆、木、钱、典成为常州商业的四大支柱行业,城区店铺林立,市场繁荣,为苏南经济富庶地区之一。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四月,武进、阳湖两县由邑绅恽祖祈、于定一等发起筹建武阳商会,次年三月正式成立武阳商会。会址先设磨盘桥钱业公所内。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双桂坊旧延陵书院废基建新会所,落成后迁入。武阳商会领导人称总理。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称武进县商会。武进县商会领导人先称会长,后称主席。日伪统治期间,武进县商会组织中断,工商界部分人士于1938年4月成立武进工商俱乐部,1942年10月成立伪武进县商会。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组成商会筹备委员会;3月,武进县商会重新成立,实行理、监事制,由会员代表选出理事、监事,由理事长、常务理事主持日常会务,当时下辖67个同业公会。1949年4月常州解放后,由常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取代。
武进县商会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作为近代历届政府批准的正式民间法人社团,拥有完善的组织结构、正式的组织章程、明确的组织目标,自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拥有相当实力。它以振兴工商、发展实业为己任,上通政府,下接商民,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振兴商务,兴办实业;积极参与处理商务纠纷,开展物资、物价与市场调查,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市政规划、交通建设,赞助各种社会公益,举办社会赈济与慈善等公益活动。武进县商会从1906成立到1949年被改组,历经近半个世纪,跨越了中国近代历史大变革、大动荡的几个时期,它的活动真实地反映了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为促进近代城市的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是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
武进县商会档案史料起自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终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以国民党统治时期、日伪统治时期的档案为主体。档案内容丰富庞杂,较完整地记载了商会及其所属各同业公会在不同时期的机构设置、组织结构及人员更迭的情况,记录了商会和同业公会的历史沿革、职能作用与社会活动及影响,还反映了商会与各级政府机构、同业公会、工厂企业、商户、异地商会及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相互交往的情况,比较真实地呈现了近代常武地区在政治、经济、文教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始景景象。
《武进商会档案选编》除了一般历史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可靠性、系统性、完整性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商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档案中反映某些历史事件的往来公文函件比较齐全,能全面地揭示商会、同业公会、商号、政府及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中深刻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复原历史真相,从中管窥近代常武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档案中有关工商业兴衰存废的记载,对研究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档案中有关商会在历次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活动情况记载,是研究中国商人政治态度及其与政府关系的重要史料;档案中有关城镇发展的资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变迁和社会转型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书对研究近代商会自身的演变,常武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日本侵华史、常武地区城市生活变迁和社会转型等,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