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翻旧报纸
网络信息瞬息万变,选择通过报纸这样传统的纸质媒介获取信息的人越来越少。报纸行业作为早年盛行的信息传播媒介,曾是无数人生活的回忆与见证。熟悉的油墨香气、亲切的纸张触感,或是一人独看,津津有味;或是三五好友,围坐共享;报纸的存在,都让阅读有了温度。报纸不应被淘汰,为了了解常州报纸行业的发展历程,常州市龙锦小学橄榄枝中队研究小组来到了常州市档案馆,围绕旧报纸开展一番视角独特的研究。
小“研究生”们走进“故纸堆”
3月3日,研究小组一行十人走进了常州市档案馆。在前期的问卷和采访过程中,研究小组了解到以前的报纸行业是十分兴盛的,这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想去了解以前的报纸,了解报纸的发展历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小组分成了两条线对其展开研究。第一条线就是文献研究,第二条线就是走进档案馆,研究旧报纸。
对档案馆现有报纸资源进行了解
常州市档案馆主要收藏了从民国时期至建国后常州地区出版发行的各种报纸及1941~2009年全国性的重要报纸。其中最早的报纸是光绪年间的《新闻报》,
比较有特色的是1966~1971年常州地方各群众组织出刊的各种小报61种39册,传单1.2万份。小组还了解了几份常州特色的老报纸。
选几组不同时期报纸进行新旧对比
从对旧报纸的观察中,我们还将其和现在的报纸进行了比较,发现了旧报纸排版更为紧凑,版块更为分明的特点,一张报纸的版面上往往集中了很多内容,与现在报纸的长篇大论不同,旧报纸的表述上更为简洁,言简意赅大概就是如此了。从中,研究小组发现了很多不同类别的报纸,例如文娱报、战报、军事报等等,这也让成员们对现在报纸的类别产生了兴趣,为研究小组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心得分享
经过此次的档案馆探索之旅,研究小组对旧报纸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清晰定位,每个人都是感触颇深。
【蔡泓凯】:第一次看到民国老报纸,字都是繁体字,排版也十分紧凑,我想这样是为了多刊登一些新闻吧。中间及下面的两排,是几个广告。我还看到了2010年自己出生那天的报纸,发现已经和我们现在的报纸差不多了,上面还有些汽车广告。由繁体字到简体字,由紧凑到松散,由黑白到彩色,这报纸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见证啊。
【黄祉期】:档案室里,听着专业人士说,这种地板需要承受普通地板好几倍的重量,也就是说,八级地震来了都可以保持基本平稳。我突然觉得安全感满满。可移动的沉重的铁柜,装着一层一层的档案。我看到新中国成立前、成立时、成立后的三个时段的报纸,又看了微微发黄的名人大合照,还有一些旧书,让人感到科技的变化是多么快。
【孙邈峰】:在没有进行参观之前,档案馆对我而言一直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虽然看到过图片和资料,但是仍旧觉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遥远。怀着激动的心情跟随专业人员踏进档案库房,一阵阵温暖的风扑面而来。我不禁疑惑了起来,为什么这些档案可以在温热的环境下保存这么久呢?小姐姐仔细为我们讲解了档案的储存条件。当我看到泛黄的文件档案,不由自主地心生感慨;在这个充满现代化感的档案馆里,我仿佛看到岁月的沧桑、时代的变迁。那些泛黄的档案都是历史长河走过留下的证明,是时间给予我们宝贵的财富。
【顾天宇】:清晨耀眼的曙光好似喻示着今天的不平凡。今天去到常州市档案馆,进门就有一幅很长的画,上面刻着很多的骨文并且还形象地刻着不同年代档案的保存方式。36张不同时期的报纸看的我们眼花缭乱,早期的报纸还是竖板的,那时的字还不是简体字,让我们充满了疑惑,但是工作人员却对们了如于心,正是有这些工作人员的精心守护才会让常州的历史被人知晓,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吗。
【臧之轩】:一走进库房,我们就都被震撼到了,好壮观的铁箱群呀,我们都去看那成堆的文件,它们有的褶皱了、发黄了,我们看了几张老报纸,发现和现在的排版都不一样都是竖排版。这里收藏的档案最早在1796年,一算都有226岁了。
【孟晨】:我发现与普通书架不同的是,库房里两边的柜架都紧挨在一起,讲解员向我们解释道,这是为了节省空间。我看到,老报纸的纸张已经泛黄,字大多是繁体、竖版,挤得十分紧凑,报纸的中间和底部都是广告。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旧报纸的知识,还刷新了我对档案的认知,开阔了眼界。
【魏敏珈】:原来档案分长期保存和永久保存两种。永久保存指永远永远的保存下去。长期也有三十年的,也很长很长了。档案馆的库房有着特殊的要求,地面承重比一般建筑高很多,温度要在摄氏14—24度,真是让档案冬暖夏凉啊。
【肖希熙】:档案馆里面放报纸的柜子让我大开眼界:这些装报纸的柜子采用的是组合书柜,大大节省了空间。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窗户,有灯光照明,还有专门的除尘设备。让整个环境变得好了起来。
|